Search

青少年不做家事

  • Share this:

《綠豆爸談教養》青少年不做家事

我是綠豆爸,
今晚在 可能幸福學院・可能幸福工作坊 的青少年教養協力團裡,
我們一起討論了 #青少年不做家事 的議題,
每位夥伴透過 #幸福教養牌卡 的選擇和分享,
提供了彼此不同面向的觀點來看待同樣的行為。

我很喜歡這樣的互動歷程,
因為其實每個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,
透過牌卡的挑選、分享與聆聽,
我們就有機會喚起我們本來就擁有的教養智慧,
也觸發了我們「自我狀態模式」的「成人模式」,
和孩子平等且互相尊重的面對「家事」的議題。

我擷取了我和夥伴分享的片段,
不過我要強調的是,
我所選擇的牌卡並不是標準答案。

因為教養並不存在標準答案,
即使是雙胞胎,
都可能要採行不同的教養行動呢!

我選擇的 #教養禁忌卡 是「避免一時衝動」。

面對身心正在快速變化的青少年,
身為父母的我們,
一定要謹記父母行動卡當中的「從容不迫、不急不徐」。

無論是我們衝動地提醒、嘮叨、威脅,
或是我們衝動地代勞、介入、幫忙,
都只會讓青少年更不想、也更不需要做家事了。

我選擇的 #教養觀念卡 是「自由且承擔責任」。

對於18歲即將在法律上完全成年的青少年,
父母和老師其實有著責無旁貸的任務,
是要陪伴和培養他們成為一個「好」的成年人。

這裡的「好」指的是「我好、你也好」的狀態,
引導和帶領青少年知道自己是誰,
也願意為他人做出貢獻。

我選擇的 #父母行動卡 是「課題分離、少管閒事」。

青少年階段,
請將家事分為「孩子個人的家事」以及「全家人共同的家事」,
然後將「孩子個人的家事」的責任、權利和權力,
完全地交還給孩子吧!
舉凡像是洗澡、洗衣服、洗個人餐具、整理房間⋯⋯等個人事務,
就讓孩子大量地面對自然結果吧!

而「全家人共同的家事」,
則需要透過家庭會議的討論,
讓孩子知道,
要讓家庭邁向「共好」的關係,
是彼此都需要付出努力的。

最後我選擇的 #親子行動卡 是「創造貢獻的價值」。

當孩子協助進行「全家人共同的家事」,
一定別忘了在過程或結束後謝謝孩子的付出,
明確地讓孩子知道,
他們的行動為家庭產生的貢獻和價值。

在和青少年合作的這幾年,
愈來愈擔心的,
就是他們感受到在家庭裡,
「有我沒我都沒差」的孤獨感,
這樣的孩子,
在家庭當中會更封閉自己,
然後造成惡性循環。

因此 #鼓勵 仍然是適用於所有年齡層的重要行動,
千萬別以為孩子長大了,
就不需要鼓勵了呢!

(事實上,成人更需要自我鼓勵,以及接受他人的鼓勵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